欢迎您来到中国石油化工行业科学技术信息网!!!  
首 页 | 关于我们 | 行业新闻 | 政策法规 | 有机原料 | 行业论文 | 技术交流 | 推荐企业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
                                 更多>>
2023中国(厦门)木质素资源
高盛:全球石油库存下跌降低布油价
"智能导钻"实钻应用取得重要进展
齐鲁石化获评工信部首批石化化工产
烟台:化工、医药和危化品企业特殊
中国石化深入实施“深地工程”保障
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坚持“项目
中汽协常务副会长付炳锋:碳酸锂等
                                 更多>>
   行业新闻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内容浏览
马永生院士:双碳目标下油气行业转型压力增大,发展路径清晰
时间:2021-09-18  点击:541

 

   澎湃新闻记者 杨漾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石油天然气行业在“双碳”目标新要求和能源转型大趋势下面临的减排减碳、绿色发展压力增大。但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降低油气对外依存度的角度看,又必须持续加大国内勘探开发力度、不断提升油气自主供给能力。两难处境之下,作为油气增储上产和保供主力军的国有石油公司何去何从?

 

 

  在9月16日清华大学举办的“碳中和经济”全球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经理马永生表示,目前全球已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出碳中和目标。综合全球主要咨询机构作出的能源预测及中国石化旗下研究机构的预判,全球石油需求将在2030年前后进入平台期,天然气将在2040年前后进入平台期。在碳中和约束下,预计国内石油消费将在2026年左右达峰。天然气在未来20年仍将保持稳步增长,2040年左右达到峰值后逐步下降,到2050年前后天然气将成为我国第一大化石能源。

 

 

  中国能源需求仍将持续增长,决定了短时间内化石能源不会退出历史舞台。“‘双碳’目标下油气行业发展路径逐渐清晰。”马永生称,加快打造绿色油气田、绿色炼化产业、绿色储运体系、绿色技术支撑将成为油气行业迈向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路径。

 

 

  马永生说,在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过程中,须打造绿色油气田,加大控碳减碳降碳力度,包括大力提升勘探开发技术和装备水平,通过节能提效、降低能耗实现减碳;减少并最终避免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实现降碳;积极开发分布式风电、光伏和地热资源,以减少使用高碳化石燃料和高碳电力实现控碳。

 

 

  在推进碳中和过程中,我国炼化产业将面临更加严格的碳约束,需要打造绿色炼化产业,加快培育绿色低碳核心竞争力。对此,马永生建议加快提升炼化行业集中度,推进大型化、一体化、基地化、集约化产能建设,严格行业能耗和排放标准,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能源资源梯次利用和循环利用水平,建设智慧炼厂,实现智慧化管控和节能增效;加速炼化产业用能结构调整,推动“气代煤”、电动化,加强绿氢供应,推进减排降碳;加强石化产品循环利用体系构建,加大塑料等石化产品的回收利用。

 

 

  针对天然气管输过程中甲烷逃逸,国内外大型油气储运企业目前已普遍建立起有效的一体化管控体系,天然气管输损耗得以有效控制。马永生认为,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应积极优化油气储运设施布局、加强智慧管网建设、完善储运设施建设标准、推进储运核心技术攻关,进一步减少油气储运过程中的甲烷逃逸。

 

 

  马永生表示,随着化石能源需求峰值点的前移,油气行业转型升级压力加大,应大力开发推广先进适用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打造绿色技术支撑,建立绿色低碳竞争力。加大节能技术研发;研究氢能制运储销全产业链技术,重点解决好可再生能源制绿氢的成本问题,尽快找到可行的商业模式;加强低成本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研发,推进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生产化工产品和高端材料的技术研发。

 

 

  在全球减碳浪潮下,各大国际石油公司纷纷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埃克森美孚、雪佛龙等美国石油公司致力于发展CCUS等负碳技术,同时剥离部分高碳、高排放资产。壳牌、BP、道达尔能源等欧洲公司则致力于研发储备风电、光伏发电、生物燃料等可再生能源技术。这些欧洲公司也在剥离部分油气资产,加快从油气公司向综合性能源公司转型。

 

 

  马永生介绍,“双碳”目标下,中国石化正大力推进传统业务低碳转型升级,把新能源业务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根据规划,到2025年,该公司将累计建成1000座加氢站或油氢混合站、5000座充换电站、7000座分布式光伏发电站点;加快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深入推进碳减排与利用,持续提升碳资产管理水平。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中国石油信息网  中国石油和化工网  国家石油和化工网    pHqghUme

版权所有:中国石油化工行业科学技术信息网   技术支持 :乐缘文化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111号

京ICP备20210172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