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如火如荼的煤化工投资再度面临来自政策层面的整顿。
近日,国家能源局发布通知,要求各地控制煤制油、气盲目发展势头,对违反政策规定违规上马新建项目的行为要进行问责。
来自能源局官方网站发布的关于规范煤制油、煤制天然气产业科学有序发展的文件中指出,年产超过20亿立方米的煤制天然气项目和年产超过100万吨的煤制油项目需要报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年产规模未能达到上述规模的项目将禁止建设。
事实上,这是国家能源局在今年年初试图对煤化工领域进行政策修改后的又一动作。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在今年3月召开的一次业内会议中,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吴新雄就已要求相关司局级根据业内情况对煤制油、煤制气提出政策文件的修改意见。
近两年来,国内的煤化工进入井喷投资阶段,但随着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以及水资源的巨额消耗,围绕这个产业的争议也愈加激烈。
此次能源局发布的文件中也明确,要进一步加强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生产要素资源配置,煤炭供应要优先满足群众生活和发电需要,严禁在煤炭净调入省发展煤制油、煤制天然气;严禁挤占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和生态用水,以及利用地下水发展煤制油、煤制天然气。
“从能源局新的文件可以看出,监管部门对煤制油和煤制气的投资引导不是一刀切的,主要还是想推进合理的投资布局,做到以示范性为优先有序发展,而不是之前的盲目跟风。”国务院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一名权威人士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说。
频发“整治令”
此次国家能源局下发的《关于规范煤制油、煤制天然气产业科学有序发展的通知》还仅仅是新一轮政策调控的开端。而在此之前的数年时间里,来自监管层的整治“利剑”已频频出鞘。
早在2008年,由于我过石油进口依存度首次突破50%,在自然灾害频发、国内供需矛盾持续扩大的背景下,针对国内能源消费结构及推进能源领域开发的政策性文件也密集出台,煤制油、煤制天然气随即开启了一波史无前例的投资热潮,数以千亿计的巨额投资开始在全国煤炭资源聚集地跑马圈地。
“当时的背景和现在不一样,尤其是国家发改委颁布的《天然气利用政策》,加上国务院和国土资源部先后下发的一系列加快发展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的文件,以央企为首的资源型企业就开始纷纷追加投资,到后来发展到一些行业外的公司也跟风投资。”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一名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