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晚21时,齐鲁石化腈纶厂腈纶装置6号水洗机开始生产1.11分特微细旦仿羊绒短纤维。截至12月10日,共完成产量87.3吨,产品优等品率达到100%.这是齐鲁微细旦纤维连续生产时间最长、单次产量最高的一次。
据腈纶厂开发研究所主任李志强介绍,微细旦纤维生产的关键点在于高倍工艺,随着纤度的降低,相应的技术难度也随之增加,不仅人力消耗大,还会影响到产品质量,给生产平衡带来一定影响。也正因为如此,微细旦纤维过高的技术门槛使国内的许多厂家望而却步,被称为“刀尖上的拉伸工艺”。
面对微细旦纤维苛刻的生产要求,齐鲁腈纶在现有生产装置基础上,对水洗机进行了重新设计与改造,对影响纤维性能的油剂进行反复定量分析,对工艺参数进行反复论证优化,积极摸索出适合生产微细旦纤维的工艺参数。
在投料到出产品连续9天的时间里,厂、车间两级工艺技术人员安排技术骨干,实行24小时跟班制度,组织好生产运行,围绕提高初生丝质量、优化开车参数,对操作细节全程跟踪优化,做到及时跟进,随时调整,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13条操作经验,指导操作人员精细操作。为了不漏掉每个生产细节,后纺车间技术人员将中夜班生产情况上传至微信圈,方便大家展开讨论,及时攻克生产瓶颈。
在现有机台定人的基础上,后纺车间根据微细旦产品的工艺特点,要求班长与机台操作人员双人操作,每当发生水洗机绕辊等质量波动时,要求现场操作人员齐上阵,查找原因,制定对策,迅速进行“短平快”的处理,保证了微细旦纤维的顺利生产。与此同时,腈纶运维车间的维修人员对设备实施特护,加强巡检,确保设备运行各项指标满足微细旦纤维的工艺要求。
一系列精细、有效的措施,使微细旦纤维开车的顺利性大幅提高,产品质量的均一稳定性得到加强,既维持了生产平衡,又满足了用户的质量需求。
腈纶厂生产技术科科长刘勇介绍说,此次1.11分特微细旦仿羊绒短纤维的顺利生产,是对该厂腈纶装置技术攻关成果的充分验证。通过6个多月坚持不懈的技术攻关,聚合物产品质量的提高促进了生产运行的稳定性,为腈纶新产品生产铺平了道路。同时这也是一次有益的技术尝试,为该厂下一步生产0.89分特微细旦纤维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