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中国石油化工行业科学技术信息网!!!  
首 页 | 关于我们 | 行业新闻 | 政策法规 | 有机原料 | 行业论文 | 技术交流 | 推荐企业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
                                 更多>>
2023中国(厦门)木质素资源
高盛:全球石油库存下跌降低布油价
"智能导钻"实钻应用取得重要进展
齐鲁石化获评工信部首批石化化工产
烟台:化工、医药和危化品企业特殊
中国石化深入实施“深地工程”保障
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坚持“项目
中汽协常务副会长付炳锋:碳酸锂等
                                 更多>>
   煤化工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内容浏览
【访谈】王秀江:提高科技水平是煤化工企业的惟一出路
时间:2016-05-04  点击:848

 

       在很多人眼里,煤炭的主要用途是发电、炼钢、采暖,大量地使用会对空气造成污染,甚至有人认为煤炭是PM2.5超标的主要贡献者,提起煤炭就想起“苍穹下的雾霾”。在今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更有代表所提议案矛头直指煤炭,建议政府加大对煤炭使用企业的审批和处罚力度。

现代煤化工技术的出现,让煤炭有了新的利用方式,使煤炭由燃料向原料转变,从中提取化学物质和相对环保的能源,对化解煤炭产能、提高使用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给煤矿企业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社会对环保要求越来越高,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代煤化工遇到了环保领域的挑战,在废水处理、结晶盐处理等方面都遭遇了技术瓶颈。甚至有数家企业因为在水处理领域未能达到环保部门的要求,被限制发展。

在环保要求呈高压态势下,煤化工“零排放”的概念在行业内应运而生,并被炒得一片火热。到底能否实现真正的“零排放”,业界也出现了多种声音。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石油化学工业联合会煤化工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王秀江,请他为我们分析了关于煤化工行业“零排放”的一些情况。

记者:什么是“零排放”,在行业内是否有企业已经实现“零排放”?

王秀江:我认为“零排放”是一个炒作上的概念,企业不可能做到绝对的“零排放”。就环保部门来说,目前也不认可“零排放”这个概念。如果严格遵守“零排放”的话,不仅煤化工行业,其他行业也无法做到。

按照某些专家的观点,“零排放”就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产生任何废弃物,或者实现完全资源化利用。这本身是违背科学规律的,就如动物进食怎么可能不向外界排放垃圾一样。首先,在废气方面不可能达到绝对的“零排放”,任何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向大气中排放一些二氧化碳等物质。

不过,我们在与专家论证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一个“近零排放”的概念。在废水利用方面,创新了多项水处理技术,使经过处理后的80%的废水达到回用的标准,剩下的20%含有高浓盐的废水,可对其进行结晶化处理,或者将其排入蒸发塘进行无害化处理,这样就实现了污水不对外排放。在废气排放方面,利用二氧化碳捕集封存技术,最大限度地进行资源化利用。对于固体废弃物,可以制成建材产品等等。目前,这个“近零排放”的标准也得到了环保部专家和企业方面的认可。

记者:众所周知,实现“零排放”的难点是废水处理。请您介绍一下关于水处理方面的情况。

王秀江:确实,煤化工行业的难点在于废水处理后留下的高浓盐废水。目前,在国内甚至国际上都没有好的处理方式。在环保要求愈来愈严格的当今社会,这一问题已经关系到煤化工行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而我国的煤化工企业大部分在中西部地区,这些地区的水资源匮乏,基本上没有纳污水体,这就要求煤化工项目的废水不能排到外部去。在生产中所产生的废水经过处理后进入蒸发塘,没有蒸发塘的企业只能进行浓缩结晶化处理。

记者:煤化工企业蒸发塘的使用情况如何?

王秀江:目前,大多数企业的蒸发塘还正在使用,对于企业来说不用也没有别的办法。现在是低油价时期,企业的盈利点很低,完全结晶将增加企业的治污成本,甚至还会出现成本倒挂的现象。另外,结晶化处理也需要消耗能源,同时还会产生另外的废弃物。

记者:2014年9月,腾格里沙漠污染事件曝光,事件主角正是沦为排污池的蒸发塘,随后陕西、宁夏、内蒙古等地又多处出现类似状况的蒸发塘。经过这些污染事件之后,有关部门禁止企业建设蒸发塘。您对此有何看法?

王秀江:蒸发塘又称晾晒池,其功用类似于海边晒盐的盐场,原意是利用自然作用(日照、风等),对废水处理流程最后留下的高浓度含盐水进行处理,最终在西部等缺乏纳污水体的地区,做到废水的“零排放”。但在现实中,一些工矿企业排入蒸发塘的,并非处理后的高浓盐水,而是未经任何处理的工业污水,甚至有个别企业偷偷借此名义进行渗坑排放,严重污染地下水,使蒸发塘沦为排污之地。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中国石油信息网  中国石油和化工网  国家石油和化工网    pHqghUme

版权所有:中国石油化工行业科学技术信息网   技术支持 :乐缘文化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111号

京ICP备20210172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