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中国石油化工行业科学技术信息网!!!  
首 页 | 关于我们 | 行业新闻 | 政策法规 | 有机原料 | 行业论文 | 技术交流 | 推荐企业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
                                 更多>>
2023中国(厦门)木质素资源
高盛:全球石油库存下跌降低布油价
"智能导钻"实钻应用取得重要进展
齐鲁石化获评工信部首批石化化工产
烟台:化工、医药和危化品企业特殊
中国石化深入实施“深地工程”保障
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坚持“项目
中汽协常务副会长付炳锋:碳酸锂等
                                 更多>>
   煤化工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内容浏览
淮北:新型煤化工产业推动城市转型发展
时间:2016-05-17  点击:791

 

     创新驱动 打造精细化工产业

   科技创新是第一驱动力。淮北市委、市政府构建了煤化工基地“1+2+4”创新体系,引进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天津大学等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和高校加强创新合作,引进高端人才,推进新技术新工艺开发。目前,基地集中发展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学品和高档合成材料,力争成为国内重要的高端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产业基地。

   只有当硬件条件和政策支持准备充分,项目建设才能顺利开展。为做大做强煤化工基地项目,淮北市不断加大基地设施建设,为保证煤化工产业用水需求,淮北矿业集团斥资7.8亿元,启动建设小淮水北调工程。近两年,淮北又投资20亿元兴建全市九个一工程之一的市区至基地快速通道,投资8亿元完善基地基础设施,强力推进淮矿焦化二期等重大项目建设,基地外部环境持续优化、内生动力日益增强。为成功实现煤炭产业快速转型发展,淮北市以新型煤化工产业为基础,以发展煤基新材料为方向,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按照“差异化、规模化、循环化、高端化、清洁化”理念,布局烯烃、芳烃、焦油、节能建材四条产品线。该基地在发展定位和方向上注重差异化竞争,着重发展新型煤化工下游精细化学品及新型合成材料等高端产品;在发展模式上,大力实施循环经济,着力形成产品线的协同和循环利用,实现资源最大限度的利用,节约大量耕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减少大气污染,提升绿色清洁水平,降低各环节的成本。炼焦企业排放的焦煤气,可用来进行甲醇、烯烃、芳烃等化工产业链的延伸,如基地甲醇以焦炉尾气为原料,成本比同类产品降低200―300元,芳烃及上游废弃的驰放气等为原料成本降低15%;煤矸石除进行电力生产外,还可利用开发新型墙体材料、微晶玻璃等产品,仅煤矸石综合利用一项,每年消化300万吨,从而有力地提升基地企业整体竞争力。目前园区正在规划全产业链的循环化改造,真正把煤炭吃干榨尽。

   通过几年的建设,该基地已基本形成化工产业单一产业模式逐步向具有区域特色的“煤-焦-电-化-材”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向下游精细化工产业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五大发展理念,摆在首位的就是创新发展,这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引领新型煤化工产业健康发展,带来了新的难得机遇。”肖超英强调。

   优化升级 在转型中不断探索

   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方向符合国家鼓励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要求,也是契合当前煤炭行业供给侧补短板的迫切需求。

   未来五年,淮北市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将迎来新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机遇,淮北市应该因地制宜,加大产业结构调整,促进非煤产业的优化升级,不断推动煤城从资源导向向市场导向转身,可促进加速塑造产业经济升级版。煤炭深加工,拉长产业链,发展精细化学品和高档合成材料,推动产业升级,这是淮北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产业升级固然能将城市带上转型发展之路,但是,新型煤化工产业具有投资高,煤炭消耗和水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大的特点,还存在着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产业政策风险。因此,淮北在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的道路上还需要不断探索,结合本地的环境承载力、治理成本以及水资源条件,统筹规划、科学布局、严格准入。

   首先,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把相关项目纳入“大督查”工作范围,定期督查调度,严格考核奖惩,形成重大项目快推进、快建设、快见效的良好局面。其次,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淮北矿业集团、煤化工基地管委会要紧紧围绕基地发展,千方百计吸引上下游关联企业入驻基地,将煤化工产业招商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加以推进。最后,要形成工作合力。全市各单位、各部门积极协调配合,煤化工基地建设指挥部要充分发挥领导、指导、协调作用,做好服务和落实工作。

   同时,可借鉴其他煤炭资源型省市的先进经验和创新技术,坚持“不能停止发展、不宜过热发展、禁止违背规律无序建设”的方针,在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有序推进新型煤化工项目建设,推动城市转型发展。(李永霞 郑慧)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中国石油信息网  中国石油和化工网  国家石油和化工网    pHqghUme

版权所有:中国石油化工行业科学技术信息网   技术支持 :乐缘文化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111号

京ICP备2021017288号-2